查看原文
其他

言论|《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教授论主动设计

方晓风 装饰杂志 2021-09-22


内容摘要:设计在大工业的生产体系中、在消费经济主导下的造物系统中,往往落在附庸的位置上,所谓主动性也就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设计真的就无所作为了吗?本文提出主动设计的概念,意在提倡一种自省的精神,探索设计发展新的可能性及其路径,是对既有设计逻辑的发展。主动设计也是可以切实推动设计发展的一种设计思维的基点,它不是对既有设计的否定,而是既有设计逻辑的自然演化,是设计思维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的一个切入点。


一、缘起:

So Much Nothing To Do

设计作为一项有主动性的工作,主动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何来主动设计一说?设计与物的创造有关,设计与解决问题有关,设计与形式的创造有关,凡此种种,设计的创新指向是不言而喻的。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设计在大工业的生产体系中、在消费经济主导下的造物系统中,往往落在附庸的位置上,所谓主动性也就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乔纳森·艾维(Jonathan Ive)是苹果公司的首席设计师,在进入苹果公司之前已是成名人物,但在阿梅里奥当政时期,仍然有强烈的无力感。阿梅里奥对设计毫无鉴赏力,艾维感到公司“没有那种为产品付出心血的感觉,因为我们都在努力扩大利润……这些高管只要求我们这些设计师设计产品的外观,然后工程师再把成本压到最低。我准备辞职了。”这样的感受,典型地反映了设计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尴尬地位,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主动性。

曾听有人对比艺术家与设计师,认为设计师容易形成“乙方人格”,而艺术家天然地要比设计师更有主动性。从现象上看,也不能否认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深究起来,这种泛泛而论总是很容易找到反例。艺术家在市场环境中未必真是主动的,迎合市场者有之,批发行活者有之,接受定制者亦不乏其人;设计师虽是接受委托而开展工作,但优秀的设计师无疑总是能够提供甲方要求之外的内容,不然设计师很难得到委托方的尊重。设计师未必真有乙方人格,但惯于接受委托,确实影响主动探讨问题,很多优秀的设计师之所以优秀,往往在于他们能在接受委托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看到一处特殊的地形,会自己做好方案去找地主谈,当时虽被置之不理,但等到地主想要开发时,自然会去找他,他的代表作之一六甲山集合住宅即由此而来。在制度层面,竞标和竞赛的机制不仅使新人有进入行业的机会,更重要的还是鼓励创新,并对设计师产生压力。在竞赛机制中生发的主动性,可理解为被动关系之中的主动性。

在消费文化的环境里,设计师会沉迷于当明星,似乎居于明星地位的设计师就能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可以掌握主动权,这是另一种容易产生的错觉。诞生于电影业的明星制,制造了炫目的社会景观,明星的公众形象在资本的扶持下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和欺骗性,其背后更本质的仍然是资本的营销策略。明星制夸大了个人的作用,在对个人才华或灵感的吹嘘中,商品得以销售,同时进一步刺激设计师对形式游戏的追逐。在这个制造明星的游戏中,设计师其实充当的是资本的玩偶,尽管表面上拥有耀眼的光芒。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Guy Debord)以“景观”概念来统摄消费时代的种种现象,既有人造物也有人为事件。在景观社会中,少数人制造景观,而沉默的大多数观看、消费景观,资本通过景观实现柔性统治。其中,设计师既是沉默的大多数,也是资本的附庸,从事景观生产。消费时代的另一特征是冗余,这种冗余既是数量上的,也是观念上的。冗余成为审美的一种趋势或标准,体现在设计上就是形式的冗余,在不改变核心功能和组件的前提下,在外观上极尽所能。通过冗余产生的丰富性实质上肤浅而乏味,但这确实提供了视觉上的满足,走进大型超市或购物中心,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这种让人兴奋的冗余。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学生们在2010 年米兰设计周的展位上打出这么一句标语“So Much Nothing To Do”(太多的无事可干),或许就是对设计师所面临的这种现实的一句反讽。

那么,设计真的就无所作为了吗?


二、何为主动设计?

主动设计的提出,无意于新添一套系统的设计方法论或推翻既有的设计思维,而是提倡一种自省的精神,探索设计发展新的可能性及其路径,是既有设计逻辑的发展。更进一步说,即设计师如何创造真正的主动性地位,使设计成为发动机,提供驱动力,而不是冗余的形式。

主动设计首先是一种姿态。我们如何审视设计?如何界定设计师的社会角色?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人工化的环境中,为人造物所包围,设计的重要性自然显现。设计已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可回避的话题和内容,深刻地塑造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在这样一个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里,设计通常被认为是利于营销的一个策略,让人乐于消费的一个理由。显然,我们并不甘于附庸的地位,设计的价值显现依赖于设计对社会的实在贡献。设计与商业的紧密关联是一个事实,毋庸讳言,但设计的本质和目的并非仅仅服务于商业,设计是人类改善自身生存状态的自然选择,是我们追求更好生活的具体手段。设计有来自于利益的驱动力,也应有来自深层价值思考的驱动。设计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在公共流通领域的产品,本身可以视为一种媒介,除了提供实用功能之外,它们也在无声地宣扬着各自的价值观,用当下的概念来界定的话,每个产品都是自媒体。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设计本身也是一种权力,设计师应当审慎而富有创造性地使用手中的权力,而不应在商业利益的裹挟中放弃权力,这是主动性的意义之一。

主动设计的提出,是既有设计逻辑的自然发展。设计的任务一直是解决问题,固有的观念是:问题已然在那里,设计师围绕问题展开工作。固有观念的缺省条件是,问题的提出者,通常就是设计任务的委托者。设计师的主动性往往是在接受问题的前提下,细化问题,或者提出衍生问题,进而寻求解决之道。在这个我们习惯的过程中,设计师放弃了主动提问的责任和权力。拥有解决问题能力的设计师,再往前走一步,主动提出问题,显然有助于提升社会的整体效率。在这个意义上,主动设计也意味着设计研究走向深入。提出问题是从事任何研究的第一步,当然这也是一种需要磨练的能力,但设计师难道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吗?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设计师如果不能主动提问,那么等于丧失了自我发展的机会。既有的设计逻辑和惯例已经把设计师训练为优秀的生活观察者和问题的解决者,只要强化问题意识设计师最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提问者,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设计意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d. school)开设了一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课程——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其主旨是“通过设计思维的广度来加深各专业自身思考的深度”[3],可谓切中要害的立意。在这个现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两种设计定义,一种是广义的设计,即对如何做事的具体谋划,没有明确的专业疆域和界限;而另一种是狭义的设计,即对外观或用户视觉界面的设计,直接同形式关联。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广义设计与狭义设计之间的分别并非截然,有设计师感叹,当下的许多设计都是非传统设计师在做。或许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设计这个概念在此分裂,一部分还是传统设计师所惯于从事的设计,另一部分则是完全没有边界的。如此则逼迫人们更多地从广义的层面来重新审视设计,进而提出具体的策略。因此,服务设计、流程设计、整体设计、交互设计等新名词不断涌现,这些都反映了对设计的再认识,设计如果仍然局限于对物的形态的塑造,将无助于解决问题。如果宽泛地来定义设计,设计仍然是与造物有关,包括对物的使用方式。设计的一个特点是,始终需要思考终端产物,设计是对终端产品的界定,正是这个特点使得设计师容易聚焦于终端产品的形态而不及其余。设计思维的深化,自然需要追问物的目的是什么。造物显然是为了谋事,事可以是具体的功能需求,也可以是装点性的摆设,摆设也有具体的目的指向,或为表达审美情趣,或为宣示一种态度,并非无意义的呈现。设计即价值观的表达,抽象的价值观外化为具体的生活方式,再呈现为各类纷繁的物品及其使用方式。以喝茶而论,袋泡茶是高效便捷的方式,传统茶艺则所需甚多,且程序烦琐,但正是在一步步冲泡的过程中,饮者的内心渐渐沉静,更好的口感未必是真正的目的,由此获取的价值感也非单纯的效率可比拟。袋泡茶和传统茶艺所代表的是不同的价值取向,无所谓高下,只是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无论何种方式,都有展开深入设计的余地,都有继续优化或挖掘的价值点。追求效率者,如何兼顾口感?如何高效而不失优雅?追求心灵响应者,如何进一步提升体验感?从茶具入手,从温度控制入手,从环境营造入手,从文化表达入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事情虽小,但设计可以施展的空间却十分广阔,这就是当代设计所呈现出的特点,也是设计得以不断生发的基础。

三、主动设计的可能性

现代设计的概念得以确立,与工业革命带来的大工业化生产方式密切相关,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产物,有其积极意义,也带来了一定的羁绊。当时的积极意义在于分工协作提高了社会生产的效率,也使得设计这一专门化的技能能够迅速得到深入的发展,尤其是这种社会分工与专业教育结合,大规模的人才培养加上批量化的生产,为日常生活质量的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其羁绊之处在于,分工的细化带来思维的局限,渐渐表现为设计发展目标的异化。设计师专注并迷恋于形式创造,而迷失了造物的根本目的。在社会分工协作的体系中,设计师居于产业链的下游,导致主动性的丧失。设计师安于接受委托,减少了成本风险,但丧失了话语权。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造物活动已不能以仅仅满足基本需求为目标,在物质丰富的前提下,市场对消费品自然提出更高要求,个性化需求渐成主流。这是形势的一重变化,另一重变化在于诸如3D 打印这样技术的普及,使得小批量生产成为可能,创新制造的成本能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使得设计与大工业化生产之间的依存关系弱化,设计师有能力向产业链的上游迈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既有的社会结构,传统商业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商业模式的创新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需求。在网络世界里,机构本身的体量不再是人们判断其实力的直观依据,消费心理和消费媒介发生了变化,为小型企业的运营提供了更好的可能性。同时,商品的传播渠道和营销渠道也随之发生变化,自媒体与网店的结合颠覆了传统的营销模式,个体开发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信息、获取信息的有效方式、虚拟形态的物象等,这些并非实的抽象存在都可以成为商品,注意力成为宝贵的商业资源,眼球经济应运而生。个体或小团队创新加风险投资的创业模式,使得主动设计成为当代创业的主流模式。

既有条件下,中国设计师如果依赖上游委托的话,比之国外同行多了一重不利因素,大量的生产型企业缺乏创新动力,满足于接受订单加工而无研发的愿望。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设计师更需具备主动设计的精神,守株待兔无法发展甚至维持自己的事业。与此同时,中国社会面临剧烈的转型,设计师们又多一重施展的空间。在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新问题,政府制定宏观政策,通过顶层设计指明方向,但需要各个层面的具体设计去配合、落实,自上而下的开发模式往往不能及时应对现实问题的产生,决策效率与实施效率都趋低下,现实在呼唤主动设计。市场经济的一大要义是发挥个体的主动性,通过无数个体的主动作为,形成改革的合力。即使没有中国改革的宏观背景,设计对于现实生活与社会问题的主动介入也已渐成潮流,跳脱开具体的商业利益,通过设计有没有可能改善社会群体间的人际关系?设计能否为弱势群体服务?设计能否创造新的公益模式,提升公益事业的参与度和效率?主动设计意味着设计师由此走入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创造新的可能性,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四、可能的路径

微创新时代,主动设计是使新技术更好地转化为新产品的有效路径。创新是在多个层面上展开的,有研究称,当前虽然新产品层出不穷,但在科技创新的宏观统计中,人类正在进入一个科技创新的低潮期,突破性的技术创新越来越难。这是否意味着设计创新也随之走入低潮呢?恰恰相反,这正是人类在应用层面完善创新的最好时机。技术创新所揭示的可能性,需要无数的后来者去具体拓展和优化,在应用层面的创新具有无比开阔的空间。以电的发明来说,当法拉第向公众展示他的发电机时,有位观众曾经发问,这究竟有什么用呢?法拉第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这究竟有什么用。但随后持续地围绕电的使用的无数发明和创造无疑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飞跃,今天我们已经须臾离不开电力系统的支撑。电子技术的每一个发展都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从电灯、电报到无线电收音机、电视,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成熟,已经使电路设计进入纳米级的水平。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信息化构成了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新台阶,我们正身处在这个台阶之上,但还远未穷尽信息技术的可能性。信息的黏度正成为衡量新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关于可穿戴设备的热议是具体表征。

苹果的成功可以说是设计驱动型企业的范例,这点从苹果的发展轨迹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当乔布斯去世的时候,《纽约时报》的纪念文章称其为设计师,以此作为巨大的荣耀,既反映了社会对于创新的期待,也是对乔布斯所做贡献的恰当评价。乔布斯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却曾被扫地出门,可谓旧商业模式的典型现象,但苹果公司却一步步深陷泥潭,并没有取得好的业绩。无奈之下,再迎乔布斯回归,结果乔布斯提出的产品规划让世人大跌眼镜。首先推出的是技术含量不高的音乐播放器iPod,人们质疑苹果的品牌形象遭到颠覆,一家高科技硬件制造商选择如此低端的产品,意欲何为?然而乔布斯的高明之处恰在此处,他认定电脑必然普及,普及之后娱乐的功能要大于工作的功能,高科技形象的颠覆没那么可怕,让人离不开的产品才是真正目的,这是对技术和人性的深刻洞察。随后相继推出的是iTouch、iPhone 和iPad,构造了一条苹果公司封闭的产品链,加上iTunes Store 和APP Store,形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同时也是难以挑战的商业帝国,一时业绩如日中天。乔布斯只是一个符号,背后的实质是新的设计思维拯救了苹果,并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启发了无数后来者,也迎来了一个人人争当设计师的时代。

图1.台北演艺中心外景效果图,反映了建筑与城市既有商业氛围的融合,迥异于传统的剧院建筑。

在苹果推出iPhone 之前,智能手机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几家大的手机制造商也在积极投入研发,并占据了大部分市场,当乔布斯宣布苹果要做手机时,真正看好他的人并不多,因为手机已经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市场格局,似乎后来者的机会并不大,当时的技术也相对成熟。后来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结果是原来的老大诺基亚破产出局,系统和平台的威力远大于单品技术的成熟。其实,苹果的产品每每推出都有瑕疵,恶评如潮,但仍挡不住其一路高歌猛进,原因在于苹果对于大趋势的把握远胜对手。乘着信息化技术的大潮向前涌动,顺势而为,将技术发展的成果很好地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实在产品,没有固有市场的牵掣,竞争不在一个方向上,对手都找不到着力点。在iPhone 真正占据市场之前,许多技术专家和企业家都在感慨,以他们当时掌握的技术,他们能生产出任何想得到的手机产品,但问题是不知道究竟应该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技术发展在某个阶段是有限的,技术应用的前景却要挑战想象力,此时,设计思维的重要性得以充分显露,能否将设计作为事业发展的驱动力成为这个时代衡量企业家格局的一把尺子。

图2.建筑内设置的公共流线,把访客引至屋顶花园,为城市增添了一个观景点,也强化了建筑的公共性和开放性。

面向日常生活永远是设计师寻找设计机会的不二法门。乔布斯生前,在2010 年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夸赞了一款手机应用程序,名为“脉冲”(Pulse)的新闻阅读应用,为这款应用带来巨大的下载量。2013年4 月,领英(Linked In)公司以9000 万美元的价格从两位创始人科塔里(Kothari)和古普塔(Gupta)手中购买了他们的公司。两位创始人在推出这款应用时,尚是斯坦福大学未毕业的学生,一位学的是机械工程,另一位是计算机专业,都非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师,但促成他们完成此事的是斯坦福大学d. school 的课程。这里的课程首先教会了他们与人交流的技巧,通过对他人生活方式的理解来寻找客户可能需要的产品。Pulse 来源于他们对咖啡馆的调查,咖啡馆中的人们抱怨需要从不同渠道来获取新闻资讯,这带来烦琐的操作和不便。如果可以让人们定制自己喜欢的新闻源,免去切换的麻烦,就能成为一个好的产品。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款好的应用,也验证了这所学院的办学宗旨。对客户需求的这种把握和发现能力成为设计师必备的重要能力,也是主动设计的重要路径。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真实问题,是产生好设计的基础,也是好生意的基础。Good Design Is Good Business(好设计即好生意),这句消费时代的名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仍然成立,只是我们要调整一下思考的角度。

图3.建筑内访客自由通行的公共流线示意图。

图4.台北演艺中心的剖透视图,底层与周边城市环境有很好的衔接,提升的两个剧场悬挑在上方,并且贯通城一个大的超级剧场。

设计师提出问题,不完全依赖于市场调研,自我设问是基于经验和想象力的重要才能,在国际竞标中屡有斩获的OMA 事务所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2009 年1 月,OMA 的竞标方案从来自24 个国家的135 个竞争方案中胜出,成为实施方案,目前已完成结构部分施工。项目所在地为台北有名的士林夜市,要求容纳三个不同功能和观众容量的剧场。他们胜出的原因在于一句有力的发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剧院应如何与城市相处?艺术如何与市井生活相融合?传统剧院在城市中总是以黑盒子的面目出现,使得空间资源的利用低效,并且与环境不友好;内部剧场之间的资源各自独立,没有整合与灵活应用的可能性。针对这些问题,设计师拿出来有说服力的方案:


  • 1. 建筑主体提升,尽可能压缩占地面积,地面层保持与周边街道的贯通,并设置公共流线,欢迎没有买票的访客进入。公共参观动线贯穿了一般隐藏的剧场内部制作区域,访客可一窥神秘的后台风光。借此,剧场产生了与城市生动的交流,访客的到来可以获取独特的体验,剧场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了普通公众。

  • 2. 整合三个剧场的后台空间,形成一个集中的中央体量,提升空间使用的效率,三个观众厅以悬挑的方式插入中央体块,总体上符合压缩占地面积的目标。

  • 3. 剧院建筑通常都有正面及背面,而台北艺术中心却没有刻意界定的正面,以此呼应多个方向的城市关系,形成生动不拘的城市意象。

  • 4. 每个剧场都可独立自主地运作,但有两个剧场之间的后台部分可以临时打开,形成贯通的超级大剧场,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和高度的灵活性。

图5.两个剧场合并成超级剧场时的示意效果图。

在当代,空间生产与社会公共生活的紧密联系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因此空间生产在改良社会关系、致力于社会创新方面的作为也是直观而可预期的。在公共空间的建设上,好的项目可以振兴社区、改善邻里关系、提高安全性,等等,显示了设计在社会创新方面大有可为。中国在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之后,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这种意识也已经出现,成为实现主动设计的路径之一。深圳南山区的一个小项目——婚礼堂的建设,可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来看待。

图6.深圳市南山区婚礼堂外观实景。

项目位于南山区荔景公园的东北角,基地长约100 米,宽约25 米。区政府利用公共绿地,把民政局的婚姻登记职能独立出来,置入其中。此举看似小动作,却带来一系列社会关系的改善。现实中通常的婚姻登记处作为民政部门的一个办事机构,与其他机构无异,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婚姻登记,因此变得刻板无趣,缺乏仪式感。同时,离婚手续与结婚手续在同一空间办理,也会带来不必要的相互影响。


图7.婚礼堂为周边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有亲和力的开放空间。

婚礼堂的建设首先使市民办理有关婚姻手续得到便利,大大改善了相关体验;其次是项目带动了这一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为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福利;

图8.婚礼堂内景

最后,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政府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塑造了新时代的婚礼文化,通过行政空间的重新设计重新定义了政府机构与普通市民之间的关系,此举必然带来政府公共形象的提升以及官民关系的改善。这一项目是地方政府与设计师通力合作的示范,政府也是项目设计的重要参与者,只有这样完整的设计过程才能催生真正优秀的设计作品。此案对设计师而言是主动设计,对政府而言则是主动作为。

图9-10.婚礼堂一对一服务的办公空间,新人站在国徽下留影,政府提供了更多的服务,国家形象与普通市民之间建立了亲密的关联。

结语

主动设计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或者作秀的姿态,主动设计是可以切实推动设计发展的一种设计思维的基点,是设计思维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的一个切入点。设计强调实践智慧,设计师的宝贵品质是对事物可能状态的预见性,以及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现实化的实现能力,主动设计呼唤设计师在拥有这种预见性和实现能力的基础上,主动设问,更深入地走进现实生活,从而创造改善现实世界的有力产品。主动设计意味着一种更为积极和开放的设计研究态度,设计师不是设计的边界,既有的设计门类不是设计的边界,设计思维应该遍及造物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尤其在转型期的中国,如何让设计成为产业升级的驱动力,让更多的设计师成为产业发展的发动机,是刻不容缓的急务和要题,主动设计是可能的答案之一。设计走向产业链的上游并非一厢情愿就可实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设计必须呈现出新的品质才有说服力,主动设计只是一个开端,让我们就从这儿开始吧。


来源:《装饰》2015年第7期“特别策划-主动设计”

作者:方晓风

《装饰》是目前国内艺术设计类唯一的核心期刊,杂志立足学术,放眼社会,涉及衣食住行、美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涵盖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领域,是专业设计师、设计教育者和学生的必备读物,在专业圈内享有较高声誉。近7年来,担任主编的方晓风先生为其撰写的80余篇“写在前面”,既见证了杂志的成长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忠实地反映出我国设计界的成长和变化。您可在“当当网”订购《写在前面》一书,也可以拨打《装饰》杂志编辑部电话(010)62798189订购此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